医疗网讯 “再给他半年时间吧。”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吉永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韩春雨事件”。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此后不久,有人质疑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十几位国内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实验,并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
“这里面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我的感觉是政府的跟进太快了。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学术问题,最后被绑架、延伸到了其他方面,问题就来了。”吉永华说道。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
吉永华认为,学术问题不要急于获得社会和公众的眼球和关注度。“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学术领域业内推进的问题,媒体和公众从一开始的帽子乱飞,到这个时候的棍子乱舞,对于科学研究一点好处都没有,大家还是应该冷静下来,回归对科学的敬畏。”
“科学有自己的规矩。”吉永华说,“任何科学家都应该敬畏科学。失去了对于科学的敬畏感,这种乱象就可能出现。什么叫敬畏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你前面的工作是不是做到家了?功课是不是备好了?研究是不是严谨了?文章出去以后会怎么样?应该很害怕的。自己应该反反复复地论证自己的科研成果,尤其生命科学领域更讲究重复性。”
吉永华表示:“因此,这一事件是我们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希望这件事能彻底解决。”
延伸阅读:韩春雨事件背后的国人学术心态
韩春雨这个名字大家一点都不会陌生,当下最“火”的科研人员之一。凭借一人之力让自己所在的学校也名声大噪。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最新的基因编辑新技术NgAgo-gDNA的成果。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和第三代相比37°的工作环境让其更有实用性。但在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方面出现了一点小意外,让他从受万人敬佩的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到论文造假的形象。这种在舆论上的巨大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的。
其作为一个协和的博士,院士的学生,还有篇8分多的文章,还早在十几年前,就这个条件好歹也能到个211的学校任教,去了河北科技(听说之前是河北医科,也一般的很)所以其为了搏出名造假的可能性很低。,
韩的情况可能是很多基层科研人员的情况,一直默默无闻的做着实验和科研,也许他们并没有韩那么幸运能够做出科研成果,但是他们却没有韩现在的困境。一夜之间喜忧参半韩说到他现在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国人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一到科学技术上我们总有种差人一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我们对于科研人员的期望越来越高,总觉得我们要一次拿它十几个诺奖才行。一旦有人获奖或者论文在顶级刊物发表,国人全是溢美之词,各种活动讲座邀约不断。但是出了一点问题那可能会问候你祖上八代,各种恶语相加。
为何?总想科技的发展如同经济一样三年赶英,五年超美。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只要发论文的数量,获奖的数量,这使得国人在论文的发行量上和美国披肩,但是到了成果的转化,基础性的科研实验时我们却远远的落在后面。什么基础性的实验,什么成果的转化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说了也没人信,但是论文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却是那么的直观。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从人才培养到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捷径可以走。
国内部分学者的学术心态不正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学术上的不自信和学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特殊情况使得国人对于论文的发表尤其的看重,尤其到了升职,毕业,职称评定等关键的档口你论文的发表情况有时具有一票否决权。论文的发表一定是要国际性的期刊,好像只有国际性的期刊才能彰显自己科研的进步性和重要性。而对于国内的期刊则呲之以鼻,或觉得期刊的编辑,审稿人能力不够不屑于发表或觉得看的人太少影响力不够或觉得不能体现身份。但对于国外的期刊唯唯诺诺不敢有半点怨言排着半年的队,一改二改三改也是屡见不鲜。
对于大师而言没有发论文的压力他们的论文大多都能顺利的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但是他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却又看重论文的发表情况,这使得论文的发表者中大多数不再是展示和交流科研成果而是带着其他目。诚然科研人员也需要有符合其身份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水平。但我们对于学术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国人的学术心态可以不用那么急功近利,可以适当的放缓一下。给科研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整个体制机制上做一个调整,不要以论文数量为指挥棒,改一改资金分配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说过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才能诞生了一位让国际学界瞩目的杰出学者,取得了让国人骄傲的成绩。国人更应该文化自信,科学自信,科研自信,多了解国家在科研方面的进步。但不是盲目的自信,自我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