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网讯 糖尿病是中国第一大慢性病。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1亿,其中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强生医疗和京东强强达成联手战略合作,希望以此次最新款血糖仪首发为契机,共同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管理,深入探索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新模式。除此之外,近期还有哪些医疗行业的热点? 医疗网编辑带你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要闻回顾
强生携手京东医药推出新款全彩智能血糖仪
近日,全球家庭血糖管理专家强生医疗宣布与京东强强联手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探索。作为此次合作的第一步,强生医疗隆重推出的首款全彩智能家用血糖仪——强生稳捷稳悦智优今日在京东首发。强生医疗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地区副总裁Amechi Nwachuku先生表示“强生医疗一直在慢病管理和移动医疗方面积极布局。京东医药健康作为中国医药健康领域领先的零售渠道,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优质的顾客群体,在慢病管理方面也进行着积极探索,这与强生医疗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和京东强强联手,在糖尿病管理乃至移动医疗方面探讨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慢病管理的发展。”【原文阅读】
华大基因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招股书引来证监会59问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首次向证监会提交招股说明书后,后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中止;2017年3月14日,华大基因更新了上市招股书,相比之前的报送稿,页数由之前的523页增至607页,增添内容包括最新财务数据、股权结构的变动、员工薪酬说明、业务新增拓展、未来展望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以为此次“火候纯厚,只欠东风”,然而,谁曾想,紧随其后,证监会对华大基因该招股书发函质询,一连串提出了59个问题。
在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公司独立性、机构股东适格性等事宜均被重点提及,而“华大基因自身是否独立于控股股东”、“43家机构股东持股是否合规”、“客户为何大多为研究机构”等问题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原文阅读】
三星研发出一款专业可穿戴医疗设备
2017年3月20日消息,我们都知道三星在智能穿戴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Gear系列智能手表,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三星起初是打算推出一款专业医疗可穿戴设备Simband。
据说,Simband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对血压、皮肤温度、心率和汗液等数据进行追踪,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与自己的医生实时分享这些数据。现在看来其实这款设备很符合当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发展趋势即注重健康。
但遗憾的是Simband至今都没有面市,三星表示主要是受到了监管、研发和成本等因素,目前还并不适合出售给普通消费者。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售价相对低廉的手环或者手表产品,而Simband这样的高端医疗可穿戴设备,目前还没有到最佳的上市时机。【原文阅读】,
市场分析
细看GE、飞利浦与西门子医疗2016业绩报表
每到年初,各大跨国企业陆续公布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为管理与投资界人士带来可供细品的大餐。西门子的财年从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的9月30日,早在2016年11月就公布了他们的2016年报;GE于2017年1月底公布了2016年业绩,飞利浦也于2017年2月公布了其2016年业绩。那么,作为医疗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GPS,他们的业绩到底怎么样?业绩和业务的变化,对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原文阅读】
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将引发医疗产业变革
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全年超过230亿元,到明年则有望达到381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从资本的数据上看,同样可以窥见端倪,据Venture Scanner统计,截至去年11月,全球总计1485家人工智能公司总融资金额高达89亿美元。放眼全球,我们已经看到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BAT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多年前就已布局人工智能。
如果说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那么2017年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商业形态将会形成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生态,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医疗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原文阅读】
新品推荐
世界上首台全身PET扫描仪有望助于药物研发
将放射性物质注入人体,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是却预示着一种有效技术,可获取身体生理机能的“快照”。这便是核医学成像的魅力,它将核技术、计算机、化学、物理、生物等多重学科技术与医学融合,应用于疾病诊疗、药物研发等用途。其中,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该领域比较先进医疗影像技术,利用放射性粒子追踪疾病(癌症、神经衰退性疾病等)。
如今,来自于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研发世界上第一台全身PET扫描成像仪,它可以实现身体的3D成像。他们认为,这一更精确、全面、灵敏的显像技术,将推动我们对机体的认知,同时它可以监测药物、毒素等物质在体内的实时动态反应。【原文阅读】
前沿技术
解析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从而像人类一样思考和掌握学习的智能。和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具有快速,大量运势和不回疲惫等特点,可以在很多领域为人类提供帮助。
和很多行业不同,医生是一个十分需要经验的行业,需要掌握无数先辈积累下来的医学知识并且在临床工作中不同验证理论并且积累经验,基于深度学习的AI从某些角度和医生一样,都需要大量的学习从而掌握,并且在实践中不停完善算法模型。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根据病历和症状诊断疾病;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通过识别医学影像诊断疾病。【原文阅读】
新型芯片检测早期HIV只需4小时45分钟
早期HIV感染检测是阻止艾滋病蔓延的关键点,也是改进抗病毒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核酸扩增测试(NAAT)已经成为了发现血液样本中低浓度病毒的黄金标准。但是,这类方法对技术有所要求,并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着高昂的成本。【原文阅读】
,
医疗网推荐
《自然》最新发现肺还具有造血功能
近日,《自然》在线刊登了一篇颠覆大部分人常识的论文。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肺有造血功能,而它生产血细胞的能力还不低——在小鼠模型中,由肺部制造的血小板数量超过了总体的一半。这一点在先前从未被发现过。
“这项发现毫无疑问说明了肺的复杂作用——它们不止用来呼吸,还是生成血液关键组成部分的重要参与者,”该项论文的负责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k Looney教授说:“我们在小鼠中观察到的结果,强烈表明肺在人类的血液生成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原文阅读】
韩春雨接受采访: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近日引起一些人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为此围攻韩春雨为“造假者”,但拥挤韩春雨的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些激烈讨论,记者展开调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原文阅读】
可穿戴医疗设备王者Jawbone就这样走了
对企业而言,最甜美的事就是遇上了红利期。红利是种资源溢出,企业在某一时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或者代价,通过“红利杠杆”撬动较大的资源,赚取利润和回报。
一开始Jawbone就是资本、市场、人口基数等红利的受益者,迅速窜至“独角兽”行列。然而,时移世易,没有永远的红利,Jawbone似乎还没来得及反应,红利给它的馈赠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枷锁。【原文阅读】
,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17年最新癌症数据
癌症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