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耗材三巨头BD、百特与贝朗医疗2016业绩大比拼

医疗网讯 在世界医疗器械百强企业当中,有三家巨头公司以耗材为主,销售收入在50-100亿美金之间,跟美敦力、强生和雅培相比,他们更为低调。医疗船长发现,这三家巨头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很多不同,非常值得业界关注和学习借鉴。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并在美国上市的BD医疗和百特国际医疗,以及来自德国的家族企业贝朗医疗。

那么,作为国际耗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BD、百特和贝朗医疗,他们的业绩到底哪家强?业绩和业务的变化,对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请跟着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医疗船长的分析来一探究竟。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拍砖,谢谢!

01.收入、利润及研发费用对比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营业收入方面,BD以125亿美金为最大,百特的营收也超过100亿,而贝朗的收入在65亿欧元左右。百特和贝朗的增长率在正常范围区间,而BD的增幅超过20%,主要原因是因为收购康尔福盛之后,2016年为全年的数据,而2015年只有半年的并表数据。去除收购的影响之后,BD的增长也是个位数。

三巨头的毛利率代表了传统医疗器械企业的正常毛利率和利润率,没有任何惊喜。而研发投入方面,占比比较低,显示创新不足,也是他们企业的困难之处。创新的出路在于收购其他创新型企业,卓越运营管理是这类企业的优势。

从员工总数和销售收入两个数据来看,美国企业的效率更高,而以贝朗为代表的欧洲传统企业的效率较低。这和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更为灵活(裁员较多)而欧洲企业裁员很难(工会太强大)有关。

细看耗材三巨头BD、百特与贝朗医疗2016业绩大比拼

表一:BD和百特的收入单位为百万美金,而贝朗的为百万欧元

02.分产品线大比拼

BD、百特和贝朗的产品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理念是以“仪器+耗材”的模式,重点在耗材,甚至加上药品。

BD以注射器产品起家,逐渐过渡到一次性医用产品,比如塑料注射器、一次性针头和留置针等等,在这个领域创造了很多世界性的发明。在体外诊断领域,BD的微生物培养和鉴定,以及样本分析前处理产品都是业界数一数二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口碑,是众多国内企业模仿的对象。在生物科学领域,其标志性的流式细胞仪和配套试剂盒更是行业翘楚,FACS系列产品深得用户喜爱。

自2015年收购康尔福盛后,又获得了两大产线:其一是药物管理业务,包括输液管理系统及药物存储及分发系统;其二是呼吸诊疗系统,包括心肺功能仪及呼吸类产品线。其实BD看中的是药物管理系统,包含了仪器和耗材等,并不看重纯仪器模式的呼吸诊疗系统,所以在2016年将他独立并出售了。

百特的产品线更有意思了,是典型的“仪器+耗材+药品”的模式。比如在肾病治疗领域,有透析机、透析器、透析液等;在输液治疗领域,具有全密闭的输液系统,包括输液袋,输液管路及无针输液接头,还有各种注射液等;在吸入麻醉领域,有七氟烷、地氟烷和异氟烷等气体麻醉药。百特还有著名的抗肿瘤药物和肠外营养等,有安道生、和乐生和美司钠注射液,肠外营养有脂肪乳,多腔袋,维生素和氨基酸。

贝朗的四大核心业务,起家的医院护理产品线,含有输液治疗产品解决方案;院外护理方面包括血糖治疗解决方案;爱敦透析不仅有产品,还有服务:在30多个国家建有350个血透中心!著名的手术外科品牌蛇牌,在1976年被贝朗收购之后就一直相对独立运作,在普外、心胸外、心内、神外、骨科和泌尿外等10多个科室广泛使用,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细看耗材三巨头BD、百特与贝朗医疗2016业绩大比拼

表二:BD、百特和贝朗分产品线营收和增长概况(BD和百特的单位为百万美金,贝朗为百万欧元),

03.分区域表现情况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无一例外,发达国家市场如美国和欧洲是他们的最最重要的市场,占比几乎超过70%。其中BD的份额79.6%来自上述地区,贝朗次之,有72.6%,最少的百特也有68.4%。

在业务增长方面,三巨头都提到了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给他们带来的强劲增长动力,所以他们都视中国市场为重要的战略高地。百特和贝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相对保守的BD也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

他们进入中国的方式,不仅是在这里卖卖东西而已,还不断地投资建厂,一开始是转移生产到低成本的中国“In China for global”。随着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增大,他们也开始着手建立“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

BD在1995年就在苏州投资2500万美金建立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节,还扩建产能,追加投资2400万美金;2005年又在苏州设立碧迪快速诊断公司,投资4800万美金,2012年再次追加投资。收购的康尔福盛业务,在深圳有一个超过200人的工厂。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

百特更不示弱,在上海,苏州,广州和天津共拥有5家工厂,既有独资也有合资企业,完全实现本土化运作。

贝朗则在大中华区设立了5个公司,并在上海和苏州设立了工厂。整个大中华区(含台湾和香港地区),雇佣了1700多人,带来的产值接近6亿欧元(5.93亿),占全公司的比重将近10%,受重视的程度完全用数字说话。

细看耗材三巨头BD、百特与贝朗医疗2016业绩大比拼

表三:BD、百特和贝朗在主要地区的销售分布(BD和百特的单位为百万美金,贝朗为百万欧元)

04.三巨头谁家动作最大?

先来看看BD的情况:

2015年3月,众所周知,BD收购了康尔福盛,花费122亿美金,举世震惊。既然是巨资收购,就得大肆举债,到2017年为止,BD背负了172亿美金的债务,其中长期债务接近150亿。对于年净利润接近10亿美金的BD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康尔福盛被收购的时候,商誉为62.5亿美金,占整个收购价格的一半。也就是说,BD溢价很多才把他收归麾下,代价不小。

然而让人更为震惊的是,收购一年后的2016年3月,BD对外宣布把康尔福盛的呼吸诊疗业务50.1%的股权,包含呼吸机、呼吸诊断、麻醉监护耗材等产品线,作价5亿美金出售(该业务总收入9亿美金)。

再来看看百特的情况:

百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经常在做业务的加法和减法。美国著名的药店连锁企业CVS和爱德华生命科学(Edward life science)就是从百特分拆出去的,都运作的很好。同时,他也收购了很多优秀的公司,比如在2012年花费40亿美金获得瑞典透析巨头金宝,整合成为世界最大的肾脏透析企业。

原本百特除了医疗部门以外,还有一个强力部门,即生物科技业务。据说管理层巨资收购了金宝之后,一部分股东就不乐意了,认为管理层重视医疗而不重视生物科技,闹退出。结果可想而知,生物科技业务分拆出来独立上市,公司命名为BAXALTA,交易代码为BXLT。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分拆上市不到一年的2016年1月,即被英国SHIRE制药集团以320亿美金的天价收购。看来,百特的资产还是很不错的,另外,药企真是财大气粗啊!,

最后再看看贝朗:

贝朗是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从1839年成立到现在的170多年间,控制权还牢牢掌握在贝朗家族手中,至今已是第6代了。看来,“富不过三代”不适用于伟大的贝朗公司啊。贝朗的业绩非常稳健,每年基本保持5-7%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80亿欧元销售收入。

在贝朗的高管团队中,有两位是贝朗家族成员,分别是负责院外和西班牙地区及拉美地区的“Otto Philipp Braun先生”和负责亚太区的“Anna Maria Braun女士”。这还不算,任职监事会主席的“Ludwig Georg Braun老先生”,也是家族成员。家族企业有很多优势,虽然贝朗没有上市,但也会如华为一样公布年度报告,方便外界对其增加了解。

结束语

毫无疑问,BD、百特和贝朗都是医疗器械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公司战略定位和布局,业务发展和整合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学习的地方。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他们还是很困难的事情,希望医疗船长的努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所有希望研究这三家巨头企业的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声明:医帮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及用户分享或为本站原创,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 QQ: 1078334478 或 点击右侧 私信:At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行业资讯

7月1日起施行调整医疗器械行政审批程序

2017-4-7 9:40:00

行业资讯

【视点】医药代表不塞回扣还有其他出路吗?

2017-4-7 14:43: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